深圳一男子收养了一只流浪猫,在与猫咪玩耍时,不小心被它抓了几下,出现几条血痕。但因没有出血,所以并没有在意,也没有去看医生。没想到几天后,身上出现肿块,且高烧将近40度。吃过退烧药后只是短暂地降了体温,药效过后,体温又迅速飙高。反反复复烧了五天后去医院就诊,被医生确诊为“猫抓病”,原来是“撸猫”惹的祸!
“猫抓病”——来自喵星人的伤害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“猫抓病”又称“猫抓热”,是一种以自限性局部淋巴结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感染性疾病,也可造成各个内脏器官、神经系统和眼部等损害。其主要病原体为汉赛巴尔通体,克氏巴通体和猫阿菲波菌较为罕见,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。
巴尔通体的电镜照片 图源:科普中国
猫抓病在世界各地散发,发病具有季节性特征,1月份、夏末至秋季为其高发期。
“猫抓病”最常见的症状是淋巴结肿胀,典型病例会出现被抓、咬伤部位斑丘疹、疱疹、荨麻疹等;约一半病例见轻度发热,体温常在39℃以下;少数可出现高热,同时可见乏力、呕吐、咳嗽、头痛、体重减轻及咽喉痛等流感样症状。
“猫抓病”病程呈自限性,也就是说病情可以自行缓解(大多是2~4月),而且以轻症病例居多。
图源: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
喵星人的伤害,儿童更易“中招”?
“猫抓病”的传播途径主要为被感染汉赛巴尔通体的猫抓伤或咬伤,以及暴露于感染汉赛巴尔通体的猫蚤,人通过猫的抓伤、咬伤或与猫密切接触而感染汉赛巴尔通体。
相较于成人,儿童更易发生“猫抓病”。“猫抓病”发病虽然不分年龄段,但多数集中在2~24岁。小儿和免疫力低下人群,更容易“中招”。
孩子被猫抓之后,会有以下情况出现:猫抓伤部位3~4天后,出现红斑丘疹疼痛不明显,少数丘疹转为水疱或者脓包,偶尔可见形成小溃疡;2~4周后,该部位淋巴引流区域淋巴结出现肿大,此时猫抓伤口早已愈合,容易被患者忘记,从而少了“猫接触史”这一重要线索。
从被猫抓伤到发病,潜伏期一般为3~10天,少数病例可长达数月甚至超过1年,临床上易漏诊和误诊。
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得了“猫抓病”?
铲屎官们在沉浸式撸猫时若不幸被抓伤、咬伤,如果在3至10天内,伤口附近皮肤出现发红、肿胀,形成斑丘疹,相应区域的淋巴结会肿大、化脓,还有可能出现发热、头痛、乏力、腹痛、食欲下降等表现;少数情况下会出现肌痛、关节痛、癫痫发作、意识障碍、结膜炎、视力异常等症状,提示有可能中招。
图源:浙江省疾控中心
当铲屎官们出现上述症状时,需要引起注意,要及时去正规医院就诊,说明有无猫抓伤史,明确是否患病。
若确诊患病,医生通常会开具抗生素来进行治疗。如果症状持续不缓解,比如淋巴结持续进行性肿大,多发及新发淋巴结肿大,就有必要进行淋巴结活检,明确是否因长期慢性炎症刺激导致罹患血液系统疾病,建议及时到血液科门诊就诊。
“撸猫”有风险,还能不能愉快和猫咪玩耍了?
各位铲屎官们,看到这里是不是开始觉得有些害怕,担心从此不能继续“吸猫”了呢?其实,大可不必担心,“猫抓病”是可以预防的!
注意宠物卫生。定期为猫咪驱虫,跳蚤、虱子等体外寄生虫是汉赛巴尔通体的主要传播媒介,为猫驱虫能有效预防猫抓病。
和宠物保持一定距离。不要和小猫、小狗过分亲密接触,尤其在春季等动物发情季节,要特别注意与流浪猫狗保持距离。
与猫狗嬉戏后,及时用流动水和肥皂水清洗,洗手前不要揉眼睛、摸口鼻或伤口;不要让猫舔你的伤口,尽量少逗流浪猫或野猫。
不慎被咬伤或抓伤后,要迅速挤出伤口附近可能被污染的血,要立即用流动的清水和肥皂进行清洗,并对伤口做好消毒及时就诊。
综合:科普中国、广西疾控、人民网科普、浙江疾病预防控制、北京大学第三医院
整理:刘雪洁